首页>润滑油进口清关

为国把关与时偕行 宁波海关勇立潮头守卫国门第一线

2025-06-302次
东海之滨,浪潮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启碇港,宁波风雨兼程,与港口结伴而行,一步步清晰折射出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身处浙东门户、开放前哨,一代代宁波海关人凭着披荆斩棘的闯劲和水滴石穿的韧劲,始终牢记把好国门、做好服务的神圣职责,深化业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众多先行先试的改革红利不断落地,用勤劳、智慧与勇气书写了海关人不懈努力、改革创新的动人故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共赢保驾护航。
初心不改栉风沐雨开新篇
宁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重镇,发展背后自古以来就有海关的身影。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宁波就设立了海关机构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浙海关于宁波,始启海关之名,时为清初四海关之一。据《鄞县通志》记载:“浙海常关,在甬东七图,面江。昔时,商舶往来于此验税。”
1861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宁波这座千年商埠亲历了日军侵占、宁波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终结等沉浮兴衰。岁月悠悠,世事更迭。1949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仅4万吨。1950年6月,宁波海关奉令开始管理往来舟山群岛货运。直至1978年,改革春风才唤醒了这座沉睡的港城。同年,宁波海关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建关。
“上世纪80年代,依托深水港和宁波帮,宁波海关和宁波市政府一同向中央申报,先后扩大开发区,设立保税区,开放栎社空港,集装箱、原油、粮油等码头建成投产,港城建设如火如荼。得益于对外开放和港口发展,宁波海关的队伍也不断壮大,1995年升格为直属海关,2002年升格为正厅级。”回想起宁波的发展历史,已退休在家的宁波海关原党组成员、副关长王永华记忆深刻,他说,“当时,宁波海关陆续推出了区港联动、无纸报关、跨关区快速转关和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等给力的改革措施,为宁波口岸进出口、出口、进口3项指标增幅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和一般贸易出口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2年,时任国务院领导和海关总署领导对宁波大通关模式倍加赞赏,宁波区港联动、大通关建设经验被推广到全国各口岸。
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兼程,宁波海关不断优化机制体制,创新作业模式,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
2018年4月20日,根据机构改革部署,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正式划入海关,宁波海关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新时代的宁波海关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宁波海关已成为业务门类齐全、业务量和税收额居全国海关系统重要地位的直属海关,下设18个隶属海关单位,涵盖宁波全部行政区划及海港、空港、邮路、保税区等各大物流口岸。目前,全关区注册报关单位有42160家,出口市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海关不断推出贸易便利化措施,压缩通关时长,改善营商环境,作为宁波海关人,我非常自豪。”王永华深情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外开放窗口越来越大,海关业务版图也逐步推进。未来,宁波海关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朋友圈”,带着历代海关人把关奉献的拳拳之心,助推宁波这片热土再创辉煌。
欣逢盛世把关服务促发展
口岸兴则经济兴。从单一的工业原料到工商业各类产品百花齐放,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宁波进出口商品变化的40年。宁波海关一路同行,助力宁波外贸从小舢板走向万吨轮。
“当时的靠泊船普遍载货只有几百吨,最大的也就3000吨。”作为最早一代的宁波海关人,已退休两年的徐汝昌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宁波口岸的外贸情况时,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宁波口岸进出口货物只有2000多票,以舟山冻鱼出口为主。”
不久后,为了给上海宝山钢铁厂配套运输铁矿砂,宁波启动了当时最大的港口工程项目——北仑港区矿石中转码头,这也是我国首座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当时,只要接到国际船舶即将靠泊的通知,我们就要和边防、港监、卫检等部门人员一起坐着小舢板,前往锚地对船只进行登临查验,经常一待就是10天。”徐汝昌回忆道。
如今,小舢板早已变成万吨轮,宁波口岸开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一个河口小港起步,宁波舟山港如今已拥有各类航线超过240条,包括120多条远洋干线,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架起了贸易通道。2018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蝉联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60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三。
倚靠着全球第一个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的深水良港——宁波舟山港,以及从铁矿砂到煤炭,从大宗散货到液体化工品,分门别类的专业极高的世界级码头,宁波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进口资源枢纽。同时,得益于几十年来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制造业一线需要的各类机电设备、精密仪器进口迅速增长,一轮轮的内需消费升级也让各类进口日用消费品的旺盛态势与日俱增。
汽车、电器、高档成衣、水海产品、乳制品……琳琅满目的全球商品,正源源不断地通过宁波走向全国,不但进口商品类目越来越丰富,进口来源地也愈发多样。以今年上半年部分中东欧国家为例,自拉脱维亚、捷克进口的食品分别猛增了1.8倍和2.9倍。
为适应宁波外贸的高速发展,海关监管服务也日益现代化。2012年8月1日,作为海关总署确定的首批12个试点海关之一,宁波海关启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宁波口岸通关的便利之门由此打开。
2018年,宁波海关提前完成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三分之一的任务。12月,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46.21个小时,较2017年全年压缩72.21%,55项海关重点任务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22项实现“一次都不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与此同时,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也为宁波外向型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自2012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5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以来,宁波充分依托港口、产业、开放综合优势,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经过6年多的发展,宁波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的申报清单、商品总值均居全国首位。
在今年6月举办的2019年中国(宁波)跨境电商高峰论坛上,宁波海关对外发布了促进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高质量发展的8项措施。创新税款担保方式和同仓存储、同包发货等多项新措施的出台,为宁波跨境电子商务走上先行先试道路提供了新引擎。
砥砺前行 科技引领创辉煌
在港口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海关的智能化监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查验工作是人工作业,说到设备,只有手上那只笔勉强能算得上。”宁波海关隶属北仑海关机检查验二科副科长穆建军在查验岗位已经工作了22个年头,见证了查验设备的时代变迁。
随着宁波港口业务量井喷增长,借助科技力量提升海关监管效能,成为转变海关监管方式的必由之路。自2000年起,宁波海关人开全国之先河,加大科技投入,用新型便捷的海关通关体系支撑宁波向着国际强港奋力迈进。
2002年,第一套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在宁波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行,开启了机检查验工作的新篇章。2015年,宁波海关在坚持创新模式的同时,研发推出机检查验的两大利器——智能化机检图像分析系统和企业产品信息备案系统,为h986插上左臂右膀,机检查验全面挺入智能时代。
“现在,集中机检查验模式铺开以后,查验效率有了飞速提升,不再需要纸面单证的流转,真正实现了业务办理的‘一次都不跑’。”在穆建军身后,一批从越南进口的硫化橡胶垫圈通过h986检查,过机图像5分钟后就可通过光纤传送到北仑海关机检查验中心,不久就可顺利放行。
业务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为海关监管方式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海关监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次水尺计重工作,可追溯至1952年。当时,上海商检局在上海首次出口散装氟石时,开始水尺计重工作。当时的工作人员也许想象不到,现在只需一台小小的无人机,由海关关员在甲板上用遥控器发出一键指令,无人机上的360度旋转摄像头就能拍下船舶6个角度的吃水深度,通过大宗散货的吃水深度,就可计算出货轮的装货量,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
对码头来说,通关时间就是生命,宁波海关不断优化一线监管的信息化支撑能力,运用技术手段提升贸易便利化,压缩通关时长,便利进出口企业。
目前,宁波海关将船舶、疫病疫情、舱单、物料、报关等20余项监管信息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整合,打通船舶动态监管数据链,还借助单一窗口建设,与口岸执法部门共享船舶申报及手续办理信息,实现一次申报、合力监管。
监管方式的智能化升级,不仅拓展了海关的监管时空范围,还依托单一窗口简化了企业往返多点申报的麻烦,为企业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目前,宁波海关已经形成了以智能审图系统为主导、宁波海关企业产品信息备案系统为补充的智能机检查验模式,充分发挥了机检查验不用开箱、省时省力的优点,为进出口贸易企业减负增速持续加力。
当前,智能审图系统已能自主识别328项商品,有效覆盖宁波口岸79.16%的机检集装箱,图像标识与违禁品制图成效显著,废品检测识别准确率突破95%。宁波海关企业产品信息备案系统共登记备案企业147家、商品1200余项,可节省企业通关时间50%以上,领先于全国水平。
2019年9月24日 法制日报整版 蒋丹蕾 俞碧芸

“海关发布”微博公众号:郑州海关查获一批侵权货物
关于承包工程出口使用的合同问题
日照首家企业成功通过海关重新认证
《河南日报》:我省签发首份中尼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
新华社:上海前三季度进口出口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