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的驻村“答卷” ----青岛海关“第一书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8-172次
初冬的薄雾笼罩着沂蒙大地,山东临沂兰陵县长城镇李河湾村的“第一书记”王亚明即将结束两年的驻村工作。2021年11月,他从青岛海关主动申请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始了在李河湾村的奋斗历程。“城里来的书记”能否解决乡村难题?王亚明用两年的时间交出了这份乡村“答卷”。
抓基层支部
初到李河湾村,王亚明第一时间走访农户、熟悉村情民意、了解群众心声。由于听不懂方言,他花了两周的时间才摸清村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让王亚明更加忧心:产业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队伍人才匮乏,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此,王亚明把建好党支部班子、带好队伍、抓好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他提升村“两委”干部能力,召开党支部会议,组织各种培训活动,指导村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提高政治素养。
“记得有一次,我们村里的老旧线路突然起火了,当时我们都吓得慌了神,结果王书记带着党员们第一个冲上去,冒着危险把火给灭了,然后又赶紧联系供电所进行线路改造。”村民老李回忆道。
为了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王亚明特意从年轻党员中挑选优秀人才放到网格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锻炼,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你们知道吗?村里有个叫李玉国的年轻党员,在王书记指导下,现在都能带领全村人致富了!”村党支部书记魏连廷说,一批优秀人才慢慢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积蓄着厚重的力量。
铺生产道路
57岁的魏连刚,是李河湾村的蒜苔种植大户,种了一辈子蒜苔的他,最怕的却是收割时那条泥泞不堪的道路。从公路边到田间地头,原本不足1500米的路程,却常常让他花上几倍的时间,还得雇用大量的人力背运蒜苔,碰到下雨天泥泞的道路根本没法走。
不曾想,村里新修生产路,这让他喜出望外。
原来,每到雨季,李河湾村的生产路总是泥泞不堪,农机和货车无法进入田间,严重影响了农户的耕作和收获效率。尤其是在蒜苔收割季节,村民们不得不费劲地背着一把把蒜苔艰难地走到公路边,既耗时又费力。
“第一书记”在走访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要想富,先修路。”王亚明与村委进行商讨,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和村委自筹的方式,硬化了3条生产路,总长2500余米,将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
“现在农机能够顺畅地进出田间。”老魏难掩激动之情,“以前从没想过,我们的生产路能变得这么宽敞、这么方便。现在我可以放心扩大种植规模,再也不用担心蒜苔运不出去的问题了。”
谋产业发展
“村里的胡萝卜卖不出去,来收的也少,大家都愁着怎么才能把胡萝卜卖出个好价钱。”村民李大国忧心忡忡地表示。李河湾村是胡萝卜种植大村,种植规模达到了2300亩。尽管村民们辛苦地种植,但传统的销售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市场的需求,导致胡萝卜销售面临巨大压力。
“‘蔬送江南’品牌胡萝卜的上线,让我们的胡萝卜不愁卖了!”李大国口中的“蔬送江南”品牌胡萝卜,得益于王亚明引入现代化的销售方式,积极联络社区电商和生鲜配送平台,将村里的胡萝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好推进支柱产业发展,王亚明还借助“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思路,提升农产品质量,对本村胡萝卜种植进行全程监管,从种子选择、农业品投入、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检测,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到安全放心的蔬菜。
依托李河湾村的土地资源和品质优势,“蔬送江南”胡萝卜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受到了消费者喜爱。截至目前,村里的胡萝卜种植户已经对接了济南、临沂的多个社区买菜平台、生鲜电商平台等网络平台,成功售出20万斤。
李河湾村驻村党支部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优秀党支部”,村居环境越来越优美,发展成如今的“县级美丽乡村”,依托电商等发展模式,农民每亩地能增收一万多元。
两年的时间,李河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红利,也凝结着王亚明的心血。“要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干在实处。”王亚明用行动印证着这句话。“驻”在李河湾村两年的他即将交接工作离开这个地方,更多的人将会接过“接力棒”,共同书写乡村振兴这张时代“答卷”。(赵鑫、毕晓清/文)
锂电池出口纸箱包装上是否需要标明产地-made in china
试剂进口清关代理经验十足,看看就知道了
即远期信用证部分操作流程及风险分析
无代价抵偿货物清关流程
关于允许进口智利鲜梨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