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海关创新管理方式 风险实体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5-09-232次
2012年,兰州海关积极创新风险管理实现方式,在落实总署“四好”工作要求,优化关区资源配置,防范海关管理对象风险,保障通关作业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体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提高风险分类水平,夯实分类作业基础。
风险分类是分类通关和通关无纸化作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风险分类总体有效,但高风险查发问题占比较高的情况,落实具体措施:一是认真贯彻“由企及物”理念,加大对企业风险的甄别力度,依托各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扩大风险甄别范围,提高高风险甄别参数的精准度。二是切实加强对未知风险的有效控制,通过强化对未知风险的现场抽核、随机布控、事后批量复审等,对发现的问题,注意总结规律,及时转化为高风险参数或布控指令,压缩未知风险比例。三是提高低风险报关单的比例,扩大被直接甄别为低风险的企业范围,在原有aa类企业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把关区a类生产型企业纳入其中,同时把“预归类、预审价、原产地预确定”等海关鼓励措施,转化为低风险甄别条件,在引导企业守法自律的同时,提高低风险比例。截至12月中旬,关区运行进出口二级风险甄别参数851条,共命中报关单806票,有效59票,有效率为7.32%;风险集中度63.9%,风险效能值280.8,高风险有效率43.4%,未知风险无干预随即布控有效率7.7%,风险分析差异度65%等,各项分类通关指标运行良好,确保了关区进出口分类通关运行达到80:20水平。
二、规范风险布控管理,提高布控实效性。
截至12月中旬,关区风险布控率为6%,有效率21%;风险布控实体有效率为5%。主要做法:一是规范风险布控下达工作,风险布控提示明确告知现场查什么、为什么查和怎么查,杜绝类似“核实单货是否相符”等无实际意义的布控要求。二是统筹随机布控管理。对随机布控捕中的进出口报关单除特殊原因外,严格进行风险处置。三是进一步规范现场执行和反馈工作,规范执行和反馈是维护调整布控指令的依据,我关各业务现场均能按照相关联系配合办法和操作规程做好布控指令的反馈工作。
三、完善风险绩效评估,推动提升实战能力。
为认真贯彻今年4月总署印发的《海关业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办法》,风险部门对其中的“风险集中度”、“风险分类效能”和“风险布控水平”3项指标认真分析和研究,综合关区风险管理实际,密切了同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在认真做好相关考核指标任务分解的同时,加大了阶段性风险评估力度,及时掌握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在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助下,相关指标完成良好,其中:由风险牵头,联合稽查部门通过综合研判下达专项稽查指令6条,移交缉私局案件线索2条,处置有效一条;会同稽查、缉私情报外出联合风险处置5次,涉及一般贸易进口蒸发器、循环装置、模具配件、整车检具及相关科教减免税设备等9类高风险商品和7家高风险企业,涉及税款近150万元,占企业稽查部门开展专项稽查企业数的67%,稽查有效率67%;关区风险信息评估得分100分,风险信息转处置率得分100分。
四、加快综管平台推广应用,保障各项业务改革。
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线作为提高风险管理实战应用新的舞台,积极完成综管平台的推广方案的起草,协调技术部门完成相关服务器的政府采购流程。待硬件环境搭建完成后,将及时启动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上线推广工作。
住村工作组协调解决农牧民用电困难
首都机场海关“去繁就简”有效压缩进境旅客分运行李通关时间
瓷砖进口报关流程及时效性
杨春杰副关长听取现场业务处工作情况汇报
青岛海关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