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冰淇淋进口报关

做足大通关文章 杭州海关让陆海空港联动起来

2025-10-074次
如何做到物畅其流?如何让海、陆、空港联动起来?如何让进出口企业便利通关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实惠?2007年,杭州海关带着以上问题,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意识,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深化大通关建设,出台了多项创新举措,促进了浙江的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浙江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高出全国同期增幅3.6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797.5亿美元,居全国第2位。
多管齐下 优化通关环境
长三角区域的物流涉及到杭州、上海、南京、宁波四个海关,如何在确保严密监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做到物畅其流?
杭州海关找准了通关业务改革这一关键点。经过积极协调和努力,在浙江省外,杭州海关与上海海关率先开通了“规范和简化转关模式”,实现了跨关区快速通关;在省内,杭州海关和宁波海关不断深化区域通关合作,共同研究杭甬通关一体化模式,使企业真正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据统计,2007年全年杭州关区共有217家a类企业参与了区域通关改革,5.5万标箱货物享受到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便利,参与企业数量占到a类企业的41%,比上一年增长171.2%,居长三角地区前列。
2007年,杭州海关优化通关环境的新举措还不止这些。在义乌,杭州海关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出台了《义乌小商品出口监管操作规程》,将原先出口需申报的8000多个税则号简化到98个,小商品出口海关平均作业时间缩短至1.8分钟,32万种义乌小商品迎来了全新的海关出口监管模式。
在杭州空港,“提前申报、落地验放”模式的实施,使空运进境货物还在万米高空时,货主就能向海关申报。货物落地后,海关直接验放,平均通关时间缩短到3小时以内。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海关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度身定制了便捷通关措施,使享受便捷通关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通关时间比正常通关时间减少一半以上……
多管齐下使得浙江省内主要口岸的通关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如舟山口岸的进口、出口货物当天验放率分别达到88.9%和96.9%,杭州空港达到79.4%和98.1%,综合通关效率在全国口岸处于领先地位。
口岸与内陆联动发展
浙江省内口岸众多,既有“宁波-舟山港”这样的大海港,也有杭州萧山机场这样的航空港,还有义乌国际物流中心这样的内陆无水港。如何将其用好用足,让海、陆、空港联动,为浙江经济发展创造最大效益呢?
杭州海关首先将重点放在加强口岸辐射能力上,大胆提出宁波-舟山港“一港两关、无缝对接”一体化作业模式设想;同时,全力支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以及“义乌—香港”临时直航航线,还千方百计推动温州华峰港区、舟山大浦口等口岸的对外开放。
促进口岸物流和内陆物流联动发展,为浙江腹地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杭州海关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此,杭州海关研究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浙江国际物流发展的设想方案》,全力推进“宁波-舟山”港、嘉兴港与杭州萧山陆路口岸、金华陆路口岸等四个区域国际物流中心的“两港两陆联动”监管模式建设,推动口岸物流资源与内陆物流资源之间的分拨、互补。
同时,大力支持内陆监管场站建设,草拟了《建设杭州地区集约化国际物流平台方案》,参与义乌无水港二期建设;配合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开发区、特色经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资源的政策叠加、资源整合。
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杭州海关始终将自己视作浙江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天然使命。不仅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杭州海关关于支持浙江经济发展思路和建议的报告》,还积极为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建设港航强省、加快发展国际物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了给浙江外贸企业搭建“信息高速公路”,杭州海关牵头建设浙江电子口岸的18项政务项目和3项商务项目,其中“网上报关”、“空港大通关”、“浙江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区域集装箱物流信息配送系统”、“加贸通”、“浙江海陆大通关平台”等项目的运行共为省内企业节省了数千万元的通关和物流费用,预计2008年可以达到2亿元。
与此同时,杭州海关积极与宁波海关协作,逐步落实浙江电子口岸、宁波电子口岸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等互联互通工作。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省内所有的进出口企业都能方便地共享信息平台,享受外贸“高速公路”的便利。

学先进 赶先进 立新功
银川海关驻王湾村工作队全面开展“四查四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关区无纸通关报关单量占比突破九成
提效能优服务 海关助力企业拥抱“亚运经济”
韩森关长到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