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区域通关带动中部崛起
2025-10-1713次
国际商报讯据武汉海关统计,2007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4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6.6%。2007年初,武汉海关立足湖北特点,结合关区实际,制订出台了《武汉海关关于促进湖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措施》,通过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了关区各项业务改革和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湖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点线面推广区域通关
武汉海关根据关区实际,积极扩宽区域通关合作线路。截至目前,武汉海关与“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地区的青岛、南京、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深圳、广州、湛江、南宁等10个海关签订了区域通关合作协议,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物流需求。2007年武汉海关与“长三角”海关采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报关单量占关区总量的94.5%。在扩展区域通关合作线路的同时,武汉海关通过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相关业务的推介、培训、指导,并按照“守法便利、企业选择”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的企业参与面。2007年武汉海关共核准62家企业采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作业模式通关,较上年增加21家,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作业的货运量已达1766.5万吨,占关区货运总量的87.8%,征收税款21.9亿元,占关区税收的30%。
武汉海关成立专门机构研究通关作业效率课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积极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提前报关、货到验放”、“集中选查、集中接单、多点验放”、“担保验放”和“一章通”等通关作业模式,从机制上保障了快速通关作业。每月对现场通关效率进行监控和评估,针对性地解决影响通关时效的具体问题。扩大便捷通关企业范围,2007年共新批准7家企业为关区内便捷通关企业,企业总数扩大到33家,全国便捷通关企业增至4家,涵盖了关区大部分重点企业。同时,继续在驻江汉办事处和驻机场办事处实行“5+2”工作制,其他现场实行“24小时全天候无节假日预约通关”制度,满足了企业全天候通关需求。2007年,武汉关区进出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为4.89小时,同比提速40.2%。其中,进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为12小时,同比提速34.1%;出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为0.92小时,同比提速62.1%,通关效率达到部分沿海口岸的水平。
口岸软环境上台阶
为促进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2007年,武汉海关完成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海关开关和宜昌三峡机场对外开放验收工作,加大了业务一线查验设备配发力度,共向关区业务现场配发了货检x光机、查验工具箱等44台套监管设备,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施条件。武汉海关全力支持东星航空开通武汉至澳门和武汉至香港航线,支持东航、南航、深航新增国际航班国内段共享业务,与首都机场海关开通定期空陆联运业务,使该关驻天河机场办事处监管的航班每月增至485个,同比增长304.2%。在旅检现场推行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一机两屏”工作模式,运行情况良好。武汉海关先后与重庆、长沙海关签订了《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转运监管联系配合办法》,简化二次转关手续,首创进出口集装箱货物“直通式中转”模式。在武汉阳逻港增设接单岗位,对进出口货物实行从申报到放行“一站式”作业,支持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运输,开展内外贸同船运输试点。
2007年,武汉海关还通过与口岸海关、银行、企业等多方的协调配合,解决了跨关区、跨银行进行网上支付的难题,真正实现了网上支付与区域通关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方便了企业。2007年共完成网上支付税款23.41亿元,同比增长4倍,占关区全年入库税款的三分之一。截至目前,与武汉海关签订“网上支付”协议的银行达7家,可实施网付税费操作的关区内外企业共计291家。2007年11月成立运作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成功完成首笔“网上支付”税费后,武汉海关实现了该项目在关区内所有业务现场的覆盖。
量体裁衣服务重点项目
武汉海关在2007年初选择20家重点企业,进行特色服务调研,形成了预归类、预审价、“优先接单、优先放行”、“即报即放、先放后征”、建立联络员机制等量身订做的特色服务措施,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武汉海关积极为中芯国际芯片项目、武钢钢缆绳项目、大冶铜板带项目等重大项目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减免税优惠政策,保证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及早投入使用。特事特办,对农产品、鲜活商品通关设立绿色通道,特批中芯国际和富士康为关区便捷通关企业和适用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企业,对9家重点进出口企业试行客户协调员制度,定期走访,宣传海关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守法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通关疑难问题,初显成效。
银川海关组织开展党建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重庆海关09年网上付税突破20亿元
海口海关两篇论文在党建工作论文评选中获奖
快递单号EK519739959GB状态查询
诚信守法企业可享最大通关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