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驶入"快车道"
2025-11-183次
据亿通网讯在中国热播一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几乎让韩国饮食文化掀起热潮,遍布京城的大小韩式美食随之流行,吃韩餐如同吃川味一样形成习惯。在北京的望京社区,居住有近6万的韩国公民,发行的韩语刊物就有10余种,当地的韩语培训相当火暴---这仅仅是韩国人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累计已达3.8万家,投资金额达298.6亿美元。在两国有望于2005年提前3年实现1000亿美元贸易额之际,11月16日至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于11月18日至19日出席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1月17日,胡锦涛在首尔与卢武铉总统签订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商定继续共同努力,争取到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时,两国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双方对中韩双边自贸区民间联合研究有望在两年内完成。会议期间,国内数十个省市的商务代表团,还在大会安排的洽谈会上,直接与韩国商界对话,希望引进韩流。中韩贸易正处于全线飘红态势。
400万韩国人离不开中国据了解,中韩建交时,双边贸易才50亿美元,至今,中国已经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今年1月27日,韩国lg经济研究院发表了一份题为《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的报告,立即引起了各方关注。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在韩国2250万就业人口中,约有150万人从事对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如果加上家属,则有300万至400万人靠中国生活。目前,双方同意积极努力,推动两国贸易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平衡,韩方表示将为此采取派遣采购团等措施,继续做出积极努力。
11月21日,中韩经贸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韩双方经贸研究的专家均表示希望加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fta)的进程。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副所长宋群表示,总体上看,建立双方的fta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而东亚地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建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地区。因此,加快推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高层态度明朗中国和韩国11月17日发表联合公报。韩国决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时,是以非市场经济身份加入,这令中国成为近年wto反倾销诉讼最多的wto成员,迄今已受到超过400宗诉讼,韩国的芯片业也曾指控中国芯片对韩国倾销。而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相关诉讼会大为减少。驻韩国的公使兼参赞陈洲介绍,中韩经贸关系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贸易方面的交流,第二,投资领域的交流。从中韩之间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来看,应该说起步是比较晚的。在投资方面,从最新情况看,今年1到6月份,韩国对中国的协议金额已达到98.9亿美元,仅仅半年的时间,到位金额达到了27亿美元,应该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韩国排名第一位的海外投资对象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据韩国全国经济联合会的权威调查显示,韩国在中国投资的60%的企业都普遍表示满意,说明它在中国今后的发展趋势还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倒爷的空间正在萎缩与中俄的经贸类似,在中韩10多年的经贸交往中,倒爷曾经充当了重要角色。自从1990年仁川至威海的海上航线首次开通以来,仁川地区和中国之间的轮渡航线达10条。倒爷们通过轮渡,从中国买进芝麻、辣椒等农产品,在中韩贸易中起到微型贸易商的作用。
据新华社消息,亚洲金融危机后,约有5000到6000名倒爷往返于中韩,那时轮渡总是人满为患。三四年前,倒爷在乘客中的比例还高达70%-80%。他们每跑一次,腰包就会鼓一些。众多的倒爷也带动了仁川港的繁荣。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由于韩政府推行本国农产品保护政策,允许带入国内的农产品数量逐渐减少,加之从上月底开始,服装等工业产品带入韩国的通道也几乎被堵住,倒爷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随着中韩大宗交易的增多,及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强化,倒爷们的利润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据仁川港海关估算,目前仁川港的倒爷人数在1200至1500名之间。许多倒爷改行了,还有部分人靠替在中国的韩国企业运原材料过活,但这种生意现在也做不下去了。
投资韩国汉风渐起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中国企业正把韩国作为走出去投资的目的地之一。2002年以来,中国成为韩国企业第一大投资国。到2004年底,中国对韩投资项目已达三千多个,实际投资12亿美元。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9月份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参会华商达3000多人,该届大会吸引20亿美元的华商资本投资。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企业对韩投资的整体规模不大,个体规模也较小,服务类企业仍占多数。有关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对韩投资虽已起步,但是发展并不顺利。
上半年二连浩特口岸出口果蔬货值破亿元
个人物品清关事项咨询
邮局海关查获疑似红珊瑚制品139件
新欧亚大陆桥 让重庆成为世界经济版图圆心
中国成立首批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应对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