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特区报》2006-12-9
回眸
投入1.8亿开拓珠海园区
2004年3月28日,珠海园区正式动工,珠海保税区管委会承担着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的建设重任。
第一步就要在与澳门园区对面的前山河与鸭涌河交汇处填海造地。保税区管委会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投放到填海工程,从管委会各个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驻扎在珠海园区夜以继日投入建设。
到2005年中,珠海市共投入1.3亿多元填土230多万立方米,填出0.29平方千米建设用地,完成1200米海堤、1800米市政道路和管网建设,水、电和通信设施一应俱全。从浅水滩涂变成“熟地”,珠海园区的土地立即成为珠海出让价格最高的工业用地,为保障珠海园区的口岸和监管、监控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到2006年4月,珠海保税区管委会又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口岸联检楼、口岸通道和验货场、隔离围网等设施,修筑对接市区交通的永久性通道——沿河东路南段工程,使珠海园区的基础设施、口岸和各类重要监管设施一应俱全。
6月28日,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专用口岸通过国务院五部委联合验收,口岸通道实行全天24小时开放。
9月22日,珠海园区通过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9部委联合验收。
功能
粤澳经济合作首块“试验田”
珠澳跨境工业区是《中国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正式签署以来,粤澳经济合作的第一块“试验田”。
早在2003年10月,珠海市委、市政府向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汇报兴建珠澳跨境工业区的时候就提出:“‘一国两制’前提下珠澳两地加强合作、互动发展的有益尝试,可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强化澳门作为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窗口作用,推动两地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在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过程中,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多次指出,珠澳跨境工业区的建设将推动珠海与澳门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澳门作为独立关税区和自由港的优势,以及广东的低成本制造业优势,进一步推动两地加工制造、基建、旅游等领域的更紧密合作,促进两地共同繁荣发展。
对于重大的发展机遇,商家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
在珠海园区内投资的21个项目中有13个来自澳门,捷通、侨光、联发等服装制造业、物流业内的品牌投资商都汇聚到跨境工业区进行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珠澳跨境工业区商会会长陈维炽告诉记者,他在珠海园区兴建了2万多平方米物流基地,是澳门现有面积的20多倍。
模式
中国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开始建设之后,珠海市委、市政府将功能定位之后的政策定位视作珠海园区长远发展的灵魂。
跨境工业区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珠海必须要敢闯、敢试,将它建设成在全国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特殊经济区域。
2004年初,拱北海关在对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了对比研究之后向珠海市政府提出,珠海园区的功能定位决定园区必须创新监管模式,要通过“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叠加才能实现珠澳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个建议立即得到珠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珠海市《关于完善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政策措施的请示》上报到省政府,再转报国务院。
2005年2月23日,国务院明确批复珠海园区“享受出口加工区的出口退税政策”。这种在全国海关监管区域内还没有出现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监管模式,在珠海诞生了。
珠海园区的政策创新不断涌现。同年5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出国质检法函?眼2005?演319号文,同意珠海实施《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到今年6月,国务院、广东省政府就珠海园区专用口岸对外开放、粤港、粤澳和澳门车辆进入珠海园区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
中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的建设和创新政策体系已经成为中国西部、东北部地区兴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的范本。
去年7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签订协议,启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在这个跨境合作中心的功能和政策文件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照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的税收、外汇等相关政策、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执行。”
本报记者宋华
黄埔海关快速为辖区企业捐赠抗震救灾的加工贸易货物办理相关手续
烟台海关为外籍患者包机开通绿色通道
泉州成台湾水产品最大登陆口岸
满洲里海关服务支持工程机械车出口“一路畅通”
2007年海南洋浦口岸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