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境粮食监管跑出“加速度”
2025-07-158次
走近阳江港码头,一车车满载黄大豆的货车正有序地驶离码头,驶往嘉吉粮油(阳江)有限公司车间。“安装了自动采样器后,进境大豆可以实现定时定量自动取样,采样与卸货互不干扰,大大缩短了黄大豆的通关时间。”嘉吉粮油(阳江)有限公司进出口主管黄贤娴说。
黄贤娴算了一笔账,安装了自动采样器后,一船6万吨左右的黄大豆基本可以在2.5天内完成卸船入仓,节省了1天的时间,节省物流、人力成本约8万元。这样算下来,每年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1000万元。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关在了解到企业希望进一步加快原材料通关速度的需求后,立即成立工作专班,一方面向科技要效率,一方面向机制要效率,双管齐下推动进境粮食监管跑出“加速度”。
找对问题才能找准答案。经过调研,该关发现,在进境粮食样品的检测中,“选”和“筛”的质量和效率是关键。进境粮食检疫往往需要采集样品数百公斤,人工选取和过筛费时费力。针对该问题,该关坚持以“智慧海关”建设为突破口,在基层实践中开拓创新,利用饱满种粒、破损粒、杂草种子与其余杂质外形和比重方面的差异,运用大豆杂质比重分离器实现了280~500公斤/小时的快速初选,并根据进境粮食种类设计合适孔径的多层大型振荡器,较原有网筛面积提升20倍以上。该关粮食检疫技术人员李天宝说:“运用‘比重分离+电动过筛’的方法后,原本8个人1天的工作量,现在2个人1.5小时即可完成,大大提升了现场粮食检疫效率。”
除了“选”和“筛”,进境粮食检疫的“挑”和“鉴”也是影响粮食通关效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该关不断在基层实践中优化监管机制,将有害生物和外来物种初筛鉴定室搭建在码头旁,创新开展“提前介入+边卸边检”模式,现场关员完成表层检疫后,检测技术人员就近开展检疫鉴定,并通过“后台专家库”视频连线实现远程技术指导,实现卸货现场粮食采样、制样、检测同步化。“我们积极搭建有害生物和外来物种初筛鉴定室,做到粮食采样、制样、检测同步化,在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屏障的同时,大幅压缩粮食检测周期,提高进境粮食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该关驻阳江港办事处监管科科长王志艺介绍。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该关积极践行“四下基层”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办好惠企实事,到企业、行业协会开展调研17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9个,已解决问题13个。
邮包半年没有收到
昆明海关找准“客改货”突破口 帮扶空港企业复工复产
9月10日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杨成荣出席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AA类企业资格授牌仪式
《人民日报》:去年上海外贸进出口首破4万亿元
企业地址变更了,海关证书如何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