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保税区发展礼赞
这是一片投资的乐土,
这是一片创业的乐园。
曾几何时,在长江之滨的这片冲积平原上,在昔日被人们称为“苏南的苏北”、“江南的西伯利亚”的地方,贫困曾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沐浴着改革的东风,在这块积贫积弱的旧沙洲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港城,是当代富裕、文明的先进典型,是历次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的佼佼者,是全国文明城市的样板。
放眼港城满眼春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载呕心沥血。伴随着邓小平南巡的脚步,仿佛一夜之间,面积达4.1平方公里的保税区拔地而起,敢为天下先的港城儿女开始了新的一轮改革探索。
“作为全国唯一的内河型保税区,怎么评价保税区的历史贡献都不过分。”亲历过保税区设立、起步、成长的张家港市委常委、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徐仲高对保税区情有独钟。
从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到红遍大江南北的全国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典型;从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张家港精神提名,到全国精神文明现场会在张家港召开。可以说,张家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催人奋进、敢为人先的历史,同样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保税区发展,更是一部浓缩港城发展精华的历史。
从起步之初的仅2家生产型企业,年征收关税不到100万元,进出境货物不到10万吨,到现在已有2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住,进出区货运量超1000万吨,关税达到了近50亿元,十五年的保税区发展过程中,每一篇、每一章都精彩纷呈。
如今的保税区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依托特殊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临港产业,已成为港城经济的半壁江山;如同吸引外资、民资的蓄水池,保税区不断发展的功能政策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正像磁石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住。
2个80%:保税区要成为全市发展的领头羊,进入苏州特殊区域发展的一流方阵,全市新增外资的80%要来自于保税区,新增经济总量的80%要产自保税区,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保税区发展的战略目标。
殚精竭虑谋发展
在保税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一个37人组成的坚强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就是这支团队,创下了人均征税超1亿元,监管货物总量超1000万吨的骄人业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张家港保税区海关。
一组组数据记录了他们辉煌的成就:
连续多年监管货运量居全国特殊区域之首,特别是保税物流园区货运量长期超其他全国物流园区货运量的总和。
全国海关系统中首家独立研发液体散化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了足不出户对液体化学品的全方位监管,为液体化学品物流量超越韩国蔚山奠定扎实基础。
独立开发和维护液体化学品价格信息平台,主要化工品价格成为全国同期市场的风向标,其价格资料成为海关总署一关五办以外重要的价格资料来源。
首创南京关区单票报关单补税超2000万元的历史记录,该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
如果说,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是海关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那么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则是海关坚持把关与服务平衡,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历史选择。
和保税区发展同步,海关人助力地方发展可谓殚精竭虑,他们的“加减乘除”是区域发展强大的助推剂:
叠加优势做 “加法”。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海关提出“整合资源、叠加优势、拓展内涵”的发展思路,即在现有产业布局基础上,实施“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着力放大功能政策优势,赋予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简化流程做“减法”。通过对自身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改革和调整,精简机构,简化流程,打造高效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海关根据业务发展要求,将承担保税物流园区监管职能的备案科和承担保税区监管职能的其他业务科室合并,实现精兵简政。同时还重新调整业务流程,对不涉税涉证的单证由接单、放行两个环节归并为放行一个环节,最大限度满足企业报关需求。
放大效应做“乘法”。海关坚持分类指导,实行扶优汰劣的方针,对被评为南京关区“诚信企业”、“红名单”的企业,推出便捷服务组合套餐,企业可享受“提前申报、双提前申报,集中报关、快速转关、加急通关”等个性化服务,并推广便捷企业的“担保验放”、“网上支付”、节假日预约通关、卡口24小时验放等服务,保证了进出口货物的有序高效流转。
革除陋规做“除法”。为有效革除通关监管环节的一些制约瓶颈,逐步消除影响通关效率和物流发展的结点,推出一系列的变革举措,如实行“公式定价”、“分类退单”、 “驻场监管”,最大限度促进物流快速发展。
我们的2019丨一个海关关员眼中的三张报关单
我国给予安哥拉等6国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利好自治区出口贸易
重庆中小企业搞创新最高可获200万资助金
近日攀枝花海关主要负责人到攀钢二基地开展现场调研
满洲里海关助力辖区铜精矿加工贸易企业发展